
農業部與中央研究院今天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共同深化淨零減碳科技研究,根據農業部淨零科研資料指出,森林、農田、海洋可作為自然碳匯的「綠碳」、「黃碳」及「藍碳」匯集場域。
森林碳匯透過「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 「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等方法學,篩選出3項高碳匯造林品系及30 種劣化地適種物種,並開發劣化地復育造林,以有效提升森林碳匯能力;土壤碳匯為改進農業土地管理;海洋碳匯則透過建立海草復育技術及其效益評估,強化海草床碳匯潛力。
此外,水稻低碳栽培技術部分,間歇灌溉可達到節水、減排及強化根系目標,減少二氧化碳當量(CO2e)約19-73%;畜牧業部分,透過低蛋白和高芻料配方,牛隻可減少排放4%CO2e、豬隻可減少約22%CO2e、雞隻則可減少最高83%CO2e;農機具部分則採取油電複合動力系統漁船,或開發低轉速高扭力農用電動馬達等減少碳排。
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農業部力拚2040年達到農業淨零,但以既有科技尚無法實現淨零目標,因此本次與中研院合作探索創新農業淨零減碳 科技及應用方案,確保減碳、增匯、循環科技研發可落地應用,也已爭取明年度至少3億加深農業淨零科研。
中研院長廖俊智表示,近年積極投入淨零科技研發,研究團隊希望藉由種植或養殖高固碳量的生質作物,並研發生質作物轉為碳儲存技術,以提供增加碳匯的新選項,中研院與農業部多個試驗所已展開先導研究,例如高固碳狼尾草種植試驗、海藻近海養殖試驗等先導研究,此次簽署的合作備忘錄有助於帶動國家科技研發資源投入農業部門淨零研發,進而達到淨零。
發佈日期:113-07-17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