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日前公告「紅樹林植林」與「海草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經審查通過後,未來將可成為企業取得碳權的方式之一。圖為新竹的新豐紅樹林生態保育區。記者葉信菉/攝影
環境部4月16日預告「紅樹林植林」與「海草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若經審查通過後,未來將可成為企業取得碳權的方式之一。學者表示,紅樹林及海草床若納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的碳匯,對台灣達2050淨零目標有顯著貢獻,但復育地點要審慎評估,且須確保核發碳權具效益,避免「漂綠」問題。
台灣過往核可的自然碳匯減量方法學僅陸地的植樹造林,此為首次開放與海洋碳匯相關的減量方法(藍碳方法學),但自然環境恐因天災而影響其碳匯能力。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請學者解析,紅樹林植林級海草復育能否增加台灣碳匯,甚至成為可交易的碳權,以及如何看待自然碳匯的不確定性。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表示,根據2023年研究統計,紅樹林與海草床的碳吸存能力,每年已達48萬噸,若能納入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的碳匯,對於台灣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將有顯著貢獻。
但復育地點須審慎評估,後續需嚴密監測與管理紅樹林與海草生長範圍,是否會影響邊界範圍外的生態;復育須使用本土物種,且不得改變周遭水文環境,也只有經由管理監測方式,才能產生碳權。
另外,林幸助指出,紅樹林或海草床的土壤會排放甲烷與氧化亞氮,所以在方法學中明訂,若環境中鹽度低於18度或中度優養化水域,因甲烷與氧化亞氮的排放量會增加,在這個環境下,碳匯的計算都須扣除甲烷與氧化亞氮的排放。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謝正義說,若以本次方法學公告所提高的案例估算,紅樹林的碳匯能力約每年每公頃可移除38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海草每年公公清11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此回推,台灣紅樹林總面積的碳匯能力約每年2萬6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海草床約6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但謝正義說,台灣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為約2億9千7百萬公噸,透過紅樹林植林或復育海草床來減少台灣碳排量可說是杯水車薪,但任何努力來減少地球暖化都值得重視及鼓勵,雖上述2者方法學對台灣減碳幫助有限,但可提供優質生態環境、防止海岸侵蝕、淨化水質有顯著效益。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蕭友晉說,這類自然碳匯復育的碳匯潛力相當高,但若過度宣傳恐帶來大量種植或養殖風險,導致台灣海岸生態系單一化,過度的中也恐島至河口泥砂淤積,造成低窪地區防洪隱患或砂質土壤的鳥類具有負面的生態影響。因此,除謹慎選址,也需擬定施行後的相關監測方法。
發佈日期:113-05-02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